建築作為一項公共財-介於實用性與意象之間

05/28/2019

法國波爾多建築之夢中心從1981年起進行當代建築創作相關之文化推廣,推廣的內容廣義上包含都市、景觀、領土等居住空間,並以打開視野,觀察變遷中的世界為宗旨。其所舉辦之展演活動呈現國際多元內容,形式包括展覽、演講、辯論會、出版品、青少年工作坊、成人研習營、建築參訪、都會導覽,以及都市規劃領域之實驗。

法國波爾多建築之夢中心是一個以建築為題進行的社會與文化傳播計畫。這裡所謂建築亦即產生連結的藝術。例如與景觀、城市、周遭領土之連結,與環境或現實之連結,甚至是與他者之連結。

鍵此,不論是舉辦當代建築創作展、向孩童介紹建築藝術,或者在都市規劃實務中試驗優質多元生活型態之條件,其實都是為了向廣大百姓傳承某種共有的建築與都會文化。

要讓建築傳承下去,我們得在建築創作的當下,讓觀眾看到、感受到,並且對其進行辯論。我們得讓觀眾思考、理解,最後並親自試驗人類居住空間的當代條件。

此外,要傳承建築就得發現形式與技術背後所蘊含的意涵。這意味著將自己埋身在居住空間相關的運用與實務之中。在這過程之中,尋求不同專業領域的觀點有其必要,如此方能分享知識、琢磨想法,以革新對都市與建築的想像,進而預見未來社會的模樣。

在此同時,傳承建築與藝術,不僅要讓眾人欣喜讚嘆不凡作品的成就,同時要能引起大眾對一般建築的興趣。因此,當我們為化腐朽為神奇的創作者鼓掌的同時,別忘了工程師與工匠相輔相成的技能,他們絕對是建築師身旁功不可沒的一群。建築藝術的傳承必定要藉由對工地與所有營建專業的認識來完成。事實上,工地正是發現建築藝術進行式的最佳所在,也是決定建築最終品質的關鍵。

傳承建築藝術的另一種方式是促進構成一個城市的所有人員聚在一起:政經領袖、構思規劃者、建築營建業者,還有居民。建築絕對不只是建築師的專業,而是關乎所有人的議題。然而在建築的領域,卻存在著一個有趣的現象,亦即所有人其實都在使用也因此而熟悉建築,然而建築卻仍被多數人視為一門專家所把持的學問。建築的成人使用者也常有先入為主的審美觀。因此,教育一般大眾對建築的鑑賞能力,甚至是批判能力是法國波爾多建築之夢中心的重要任務之一。

傳承建築藝術也可說是學會藉由觀察別人來暸解自己,藉由啟發民眾的感知能力來促進集體智慧萌芽。我們期盼藉由文化適應與融入的過程,激發大眾認識建築、介紹建築的慾望,讓更多的媒體加入,產生多元內容,連結傳統與現代、個人與集體、平凡與創新、藝術與生態…

除此之外,傳承建築藝術即是分享人道與民主的價值,探索居住正義並捍衛居住權,捍衛美觀而舒適、樸實卻創新、實用又夢幻的居住的可能。法國波爾多建築之夢中心認為捍衛建築藝術價值的同時,應該重視居住實用性與人類社會的演變,畢竟建築的原始宗旨仍是提供人類居住生活空間。


至於永續經營的理念,亦是法國波爾多建築之夢中心重要的教育項目,期許引導大眾跳脫永續經營就是綠化陽台,並在屋頂加裝太陽能版的簡陋刻板印象。事實上,多數人談到永續經營都知道這是一個複雜的跨領域議題,需要探討環境、社會、經濟以至於文化等層面。儘管如此,在建築領域談永續經營,卻往往流於討論如何節約能源,使用再生綠建材。將討論侷限在建築工程學與營建遊說團體所關注的範圍之內,不啻是狹隘窄化永續經營議題,忽略天然資源匱乏、族群團結共生等問題,更遺漏了建築所能帶來的真正附加價值。

事實上,建築藝術對永續經營的真正貢獻,正是不易看見、不好說明的一個區塊。亦即讓建築不同於營建,讓人面對建築得以產生感動的感性層面。以此觀之,建築是整合社會行為,製造美好共生體驗的藝術。

有鑑於此,傳承建築藝術就是在公共空間與創意空間提供各種實驗處境。這並不是要把每一位兒童變為小小建築師,或者讓每一位居民擁有建築專業,而是要提供他們解讀建築的鑰匙,讓他們對自己未來生活空間的規劃,擁有一定的監督鑑賞能力。

最後,傳承建築藝術要能勾起築夢的慾望,同時強化每個人身為生活共同體一份子的歸屬感。傳承建築藝術的工作,要能善用身體、符號、文字與影像,才能翻轉視野,打敗成見,引起對美好建築的渴望。

當然,文化政策要能見效,往往需要相當時間。因此,法國波爾多建築之夢中心也創造了其他更短期而直接的介入行動模式,藉由實際參與都市規劃之各項實驗,將上述建築相關文化推廣行動的效用凝聚起來。事實上,在文化政策與規劃實驗之間的一來一往,確實有助於展覽與演講所提倡的想法與價值,落實在在地居住空間的變革上。

法國波爾多建築之夢中心打從一開始未間斷的使命,就是在不斷變遷的環境中,提供嶄新的視野。台灣之行,收穫頗多,回到工作崗位,我將試圖延續這股來自遠方的靈感泉源,藉由多元文化語言之間的交流,繼續探討我們所居住的世界。

0102

全文授權轉載自實構築
實構築官網:https://archi-tec.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