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在1983年獲得普立茲克獎的貝聿銘於5/15日辭世,享年102歲。「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聿銘的名言,其最知名作品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銀大厦、台中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等,都是他的建築經典作品。
1917年出生於廣州的貝聿銘,貝氏家族是蘇州望族。貝聿銘18歲負笈美國攻讀建築學,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學士之為,之後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貝聿銘的作品多以「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呈現,「內庭」為主要重點,將內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於建築,如其最知名的作品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就是其中代表。當初貝聿銘在設計玻璃金字塔時一度遭受到巴黎市民反對,當時法國名眾直指其設計過於前衛,要求取消擴建,然完工後備受好評,事後法國政府也授予貝聿銘法國最為尊貴的「榮譽騎士勳章」。
貝聿銘在華人地區的另一件著名作品,是他設計的香港中銀大厦。1982年,中國銀行在香港籌建總部大厦,由於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便是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一,中銀大廈的建設對於貝聿銘來說意義非凡,1990年正式啟用的中銀大厦,為當時亞洲最高的摩天大樓,現在則為香港第四高的建築物。
貝聿銘在台灣最著名的建築設計是他與陳其寬攜手完成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外觀有如雙手合十祝禱、薄殼雙曲面的造型,從1963年至今,其前衛而獨特的建築工法,無柱、無樑、無牆堪稱極具特色,不僅是東海大學校園象徵,也是許多觀光客到台中必訪景點。
2006年開館的「蘇州博物館」西部新館,黑瓦白牆將蘇州古城的獨特性,融合現代城市肌理,讓建築與周遭環境協調,號稱是貝聿銘「封刀之作」,成為當地佳話,而這一切起緣於貝氏家族早年發跡於蘇州。
卡達杜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是貝聿銘在91歲時完成的作品,亦是他最後一項參與的大型建築案。由於對伊斯蘭文化並不熟悉,他在中東考察了好幾個月,這座博物館內收集包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伊斯蘭文化藝術品,並有圖書館、餐廳等空間。
此外很多人不知道台灣有兩座焚化廠建築,也是出自大師之手,分別於2001年完工的新北市八里焚化廠和2000年完工的新竹市焚化廠。八里焚化廠的玻璃帷幕的斜方體雕塑涼亭,不但成為八里地標,也是不少新人婚紗拍攝地。
數十年來,貝聿銘始終於秉持著現代建築的傳統,他從不為自己的設計辯說,從不自己執筆闡釋解析作品觀念,他認為建築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他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也被認為「創造了本世紀最美麗的內部空間和外部造型。」